中国经济不会重走先污染、后治理的老路,但也不会坠入休克疗法的陷阱。
这次风险警示起到了作用,银行激进表外业务会有所收敛,我猜测管理层甚至做好了中小金融机构破产的心理准备。朱镕基亲自兼任央行行长,大力清理三角债,整顿金融机构不良资产,史无前例的关停了广国投和海发行等金融机构,开创了金融机构破产的先例,避免了国家兜底的道德风险。
其次是顶着国企内部的巨大压力,推进国企改革。新一届政府作出承诺,要把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1700多项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。改革是什么?其根本是利益的调整。这种情况发生,既有季节性因素,新增外汇占款下降因素,也有银监会 8号文、外管局20号文的监管因素。在邓小平的力推之下,1988年3月,物价闯关正式拉开序幕,主要内容是价格双轨制的并轨,让市场决定价格的变化。
也许现在中央国务院所做的去杠杆、去产能、调结构、促转型会在中国经济史上成为第三次闯关。进入专题: 中国经济 。土地财政弊端丛生,亟待革除,但要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彻底摆脱对它的路径依赖,却面临着诸多难以排解的矛盾。
第三,形成了地价房价轮番上涨的怪圈,导致房地产业和建筑建材产业的畸形繁荣。早在2002年,全国县(市)级财政供养人员占人口比重就达到2.97%,黑龙江省达到3.10%,有的县高达8%。应建立严格的完整预算体系,将游离于预算之外的各类政府收入纳入预算,以提高财政透明度,缓解收支矛盾,保持财政稳定。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2010年底,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已达10.7万亿元,很多地方债务率高于100%的警戒线。
5、控制机构人员膨胀,减轻财政养人的负担。有些只有六七万人口的县城,也要建几十万平方米的大广场。
3、遏制新一轮造城运动,控制政府投资规模。所以,应下决心整顿招商引资秩序,严肃追究乱开优惠政策口子的违法行为,尽快遏制无序招商,特别是引税买税的狂潮,从而促使地方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,实现财政实力的可持续增长,推动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。这与新型城镇化注重内涵的要求并不吻合,而且将加剧财政潜在危机。新型城镇化,要求大中小城市同步发展,并着重发展小城镇。
这一骄人成果的取得,离不开土地财政的支撑。必须保留的转移支付,应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,大幅度减少专项转移支付,以扩大地方特别是县级财政的自主权,堵塞跑部钱进及跑冒滴漏的管道,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。这里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,一个是加快对小城市和两万多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,缩小这些地方与大中城市的差距。在干部年轻化、知识化的口号下,很多地方让50岁左右的科、股级干部退长当员,回家养起来,同时在大学毕业生中选录公务员,即使编制略有减少,实际吃皇粮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。
所以,必须采取更严厉、更系统的措施,标本兼治、常抓不懈,遏制奢侈之风,并铲除其滋生的土壤。与前一个问题紧密相关,造城运动已经造成了土地这一稀缺资源的浪费。
1、加快预算体制改革步伐,避免政府收入大幅度下跌。不但非专业人员很难懂,连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财经大学的财政学教授蒋洪老先生都无奈地说,自己虽然关注政府的钱袋子,但十分茫然,无法做出适当的判断,也无法提出积极的建议。
特别是在城市建设方面,土地出让金已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融资渠道。新型城镇化必须在节约土地上有所建树,从而收到弱化土地财政、节约财政支出的双重效果。经过一次次自上而下的清理后,会议文件、达标竞赛、检查评比等活动,不但没有减少,反而增多。发展实体经济,培植税源,是中西部地区增强财政实力的根本途径。但是,靠财政供养和靠收费开支的庞大队伍已经形成。调整支出结构的设想已经提出多年,但步履蹒跚。
土地交易是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发展起来的,政府的土地收益也主要来自于城市和城郊,再加上形象工程的导向难以扭转,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直在向城市倾斜审计发现,2007年,16省份有77%的中央支农专项资金未按照财政部的规定编入省本级预算。
新型城镇化必须在节约土地上有所建树,从而收到弱化土地财政、节约财政支出的双重效果。经过一次次自上而下的清理后,会议文件、达标竞赛、检查评比等活动,不但没有减少,反而增多。
近年来,很多地方仍呈增加的趋势。据周天勇教授研究,2007年,政府党政公务和行政性事业支出的比例,已经达到政府全部实际支出的44%,高于许多国家行政公务开支比例一倍以上。
可见,推进财政预算体制改革,建立阳光财政,已经刻不容缓了。现在的倾向性问题是多数地方都过分倚重招商引资,而且采取血拼优惠政策的办法进行恶性竞争,造成了重复建设、环境污染、资源浪费、财税流失、分配失衡等诸多恶果。如果这样的政绩考核和领导体制不改变,未来的城镇化方案无论有多少新内容和新表述,都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瓶装旧药的结局。一方面,政府要让利于民,让利于企,逐步降低政府性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,财政收入增速可能放缓。
但是,靠财政供养和靠收费开支的庞大队伍已经形成。实行分税制以后,财力向上集中,地方财政拮据,一些地方提出经营城市的口号,建立了土地储备与交易制度,后来被中央认可。
一个促使进城农民实现身份转变,让2.4亿常住城市的农民获得城市户籍,使只有35.29%的户籍城镇化率跟上52.57%的人口城镇化率。所以,必须痛下决心,从中央开始,层层下达压缩养人指标,在媒体上公布,接受人大和公众监督,出现自然减员,可按减三增一或减四增一的办法招录新人。
三公(公务用车、公款吃喝、公费出国)消费难以压缩。应扩大县级党代会常任制试点,以党内民主的发育带动社会民主。
——调整支出结构和保开支、保稳定的矛盾。近年来,各地的党政工作目标考核,从指标体系上看,都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。8、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,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。中央作出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,非常得民心,也收到了显著效果。
由于我国土地交易完全由政府垄断,所以,政府从中获取了巨额收益。(此文全文刊于《市县领导参阅》第13期) 进入专题: 土地财政 新型城镇化 。
实践证明,无论是领导方式、工作作风,还是经济发展和财政建设的路径选择,都与整个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息息相关。7、改革转移支付制度,增强县级财政的实力和自主权。
三公消费以及修建楼堂馆所的奢侈之风压不下去,不但真正意义的公共财政难以建立,而且会引发地方治理的全面危机。应改革人大制度,提升人大地位,并把人大制度改革与建设透明财政、民主财政紧密结合起来,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。